
“地图与疆域”国际艺术邀请展通过戏剧、多媒体视觉艺术、小组座谈等多种形式从多个维度和领域对主题进行了探索。11月20日,展览在北京吉利学院图书馆开幕,由IRCCA国际当代艺术中心发起。非常感谢策展人李心沫和Roland Von Der Emden促成这次精彩展览。吉利学院校长霍伟东在开幕式上致辞。
致辞结束后,从德国来的戏剧导演曹克非和学生做了十天的工作坊在开幕式上演出。

像之前我的网站上很多关于群展的文章那样,这一篇也是对作品背后艺术家构思与创作意图的呈现。当然解读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方式,在这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创作的。当今艺术媒体中这一部分经常不被提起,我力图填补一些空缺。在这次展览活动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里是部分作品及艺术家自述
Cao KeFei 曹克非

艺术家自述:
剧场工作坊《那看不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它们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之后这条轨迹移动、跳跃、停顿、后退……流逝的时间、留下的记忆、收获或失去的事物、已经呈现和仍然隐藏的空间,这一切从俯视的角度看,构成了点、线、面。它们记录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在等待我们将去向哪里。
本次剧场工作坊邀请了11位来自17、18级不同艺术领域和学科的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特长如表演、舞蹈、声乐、演奏、绘画等不同的媒介来探寻、演绎和记录参与者每个个体的人生地图。
*****************
Franziska Greber

艺术家自述:
描述: 通向螺旋的路是一条进出的通道——一条通向中心以沉思,并退回到周围的环境即公众中的路径。 个人领域通向一个未知的地方。室内铺满了朴素的地毯,这些地毯又将熟悉的、属于自己的、 脆弱的东西伸展到了室外。
但是一个人自己和其他人包括什么呢?熟悉的事物有什么意义? 探索甚至改变这些边界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内在和自我之间的界限(该界限想要蔓延到环境中) 是如何显明的,且反之亦然?在这些既定或自建的边界上,会出现哪些问题、困境和冲突? 在该过程中,不同的地域是如何塑造和表现的,而最终又是如何锚定自己作为我们的身份呢?
*****************
Martin Derbyshire


艺术家自述:
我一直更感兴趣的是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的普遍和永恒的方面,以及它们在本地和具体场合的体现,而不是为了记录变更而记录变更。我的作品是有关建筑环境和在其中的个人在它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特定的时候以有形的方式如何可能互为镜像。我希望我的作品会鼓励对事物的关注,因为眼睛的解放带来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潜力,并且推动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的分析,以及产生它们价值观,信念和动机。我感兴趣的是视觉上被忽略的、无意识的瞬间,空间和互动: 发生在边缘或外围的事情;在思想和环境的合理框架上小的,微妙的,潜意识的干预;以及在理性和工业化环境中有机的事物和直觉的感受。物质和灵性方面的对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他力量的存在。对于这个的认识能够促进对于生活更加 全面和平衡的认识。我想表达的是这个状态的转变以及其中的矛盾。
*****************
Tami Xiang/向承美


艺术家自述:
此项目是关于中国的6100万“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这些儿童由祖父母或者曾祖父母养大,而自己的父母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打工。
*****************
Douglas Lewis

艺术家自述:
“大世界”是越南富国岛上新设计的一个主题公园的名字——该装置是一个大型项目的一部分, 该项目将两个非常小的岛屿作出对照(以及其他大社区):富国岛和克罗地亚苏萨克岛。他们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相距数千公里,他们的文化如此相似,没有那么截然不同。它们都是以渔业为基础的经济体,都在继续为生存而挣扎——他们失败了许多次,但仍继续创造性地重新创造自己。
在富国岛,村民们正在建造他们的高尔夫球场(名为大世界Grand World),同年,苏萨克岛的村民们建造了一个码头,用来停泊非常昂贵的游艇。两种文化都在交易并拿历史冒险以开创他们的未来。
*****************
Cinzia Cremona


艺术家自述:
我们如何离开我们出生的地方?呼吸着它的空气,说着它的语言,穿着妈妈和奶奶给我们买的衣服,我们如此前行。即使当我们离开的时候,那些严格的界限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并限制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为了找到出路,我穿上了自己童年时的衣服。我无法以进入它们的方式再出来,所以,我试图从它们对现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有些人诱骗我,正在擦去我的成人自我,直到我挣脱。
*****************
Li Xinmo/李心沫

艺术家自述: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年代,从我们的食物,空气,水到生存的环境到以及政治环境,我们每天生活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氛围中。我的这个系列作品便是表达这样一种情绪……一切都是令人不安的,甚至是风。
********************************
Frederik Foert


艺术家自述:
这部电影展示了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机场地面到飞机上的7分钟车程。我把我的IPhone贴在公车的窗户上,所以我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摄像机推拉镜头。然后,我只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旋转视角,将图像倒过来。所以我们,作为观众,正在失去地面,而天空是由图形标志和悬挂的车辆组成的。之前的地面变成了我们想象的地图。
********************************
Jaroslaw Balinski

艺术家自述:
世界瞬息万变,过去的已经过去,明天来到这里。旧墙被拆除,新墙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我们关上门,是的,我们闭上眼睛,我们假装看不见,我们假设它不存在……我们漫步的空间在哪里? 尽头在哪里,灵魂可以飞向哪里……飞向天空。
‘瞭望塔’是一系列公开的照片,在此,塔被用作显示不同信息的屏幕。该系列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不断被控制和注视的现实以及想要独立并掌控我们的生活的本能愿望之间的矛盾。这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着,发生在(最近)一种非常混乱的,不稳定的形势中……
*****************
Shameera Wiest

艺术家自述:
我尽量使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自然材料,比如线、砖、金属。这个装置是一个用来评估过程成败的科学模型。结和线上的交点,用来表示信息节点, 同时放射的线表示导向成功或者失败的决策路径。这件复杂的由线制成的装置只有近看或者绕着作品转上一圈才能看清楚,在我的演出中,我用灰色突显了边界。
*****************
Zhen Guo/郭桢

艺术家自述:
这里呈现的抽象的水墨山水,就像是东方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千变万化,既有奇异, 又有隐患,即具象又抽象,即微观又无限….. 在抽象山水的前面是用灯管做的两个倒置相反的三角形,形成一种不稳定的视觉效果,而且光的因素给画面一种不平等的关照,颠覆了平面视觉效果。这两个三角形重叠起来就是一个六角星,在这里隐喻了很多的联想……
*****************
Anna Fang 和 Filippo Cardella

艺术家自述:
装置《曲解》由300张印制后赋以手绘涂鸦的黑白矩阵明信片构成,多层图像和文字以混沌无序的方式相互重叠,形成了一个视觉景观的地图坐标系统。
装置呈现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无效沟通,一种人们在面对无法完全解码的世界时所产生的疏离感, 一种由于我们有限的知识而造成的挫败感,一种作为外人因为缺乏安全和归属而产生的恐惧感。
*****************
Niamh Cunningham瑞莲

艺术家自述:
生而为人难免犯错,我们天生易于受伤,也具有力量。使用我自己的DNA作为艺术创作材料代表了这些人性中的不确定性。比如,选取具有伸展性的一缕头发来保持形状和空间;选取具有弹性的另一缕来讲述持久的耐力与韧性。 这件作品意在绘制一幅表现自我心理的心灵风景地图,呈现自我觉察与思维透明度。
*****************

第一部分,艺术的地图与疆域:无界剧场。嘉宾剧场导演曹克沅(瑞士/中国)、瑞士籍著名舞台设计大师Michael Simon(目前正筹备国家大剧院特别演出《哈姆雷特》),以及剧作家曹克远。他们共同讨论关于传统戏剧与当代剧场的区别,舞台艺术,以及当前剧场中发生的变化。
第二部分,文化的地图与疆域: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会谈由高氏兄弟、郭桢和Franziska Greber开场,Franziska Greber在八个国家有艺术项目,瑞莲在多个国家生活和工作过,ShameeraWiest 在青年时代就移居美国,郭桢作为在美国居住的华裔艺术家,高氏兄弟也在美居住多年。多位艺术家共同探讨了大熔炉中的文化身份,及其对个人身份和艺术家身份的影响。
第三部分,社会地图与疆域:历史建构与现实情境。嘉宾批评家和艺术史学家帅好,艺术顾问Susanne Matz和策展人Douglas Lewis。从理论的角度探讨面临的现实与挑战。
下一篇文章会详细介绍我的参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