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律动——西双版纳多民族-生物多样性在地艺术项目-2021年11月

Click Here for English

西双版纳艺术家罕璇在唱歌,铁发荣以“墙上”打击乐相和

 

艺术和文化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以生态为中心的前进方向可以为可持续发展书写新篇章。

我非常开心应邀参加这次在地艺术创作项目,特别是在当下,艺术从业者和艺术研究者都更加注重所担负的职责,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早在4月傣族泼水节期间,在地艺术项目曾举办过一期。在此期间,新冠疫情防控相对宽松,许多个夜晚在公园内的热带植物研究中心,艺术家们向科学家了解他们的研究工作。很可惜,当我参加10月到11月这一期时(正值傣族“开门节”),由于新的新冠防控管理政策,无法再在植物研究中心参加这样的活动。

不过有一天,我与哈拉尔德·施耐德教授有过几次非常愉快的交谈,他在我工作室的一角坐了20分钟。他观察到,我画板窗外的那些紫荆花是由蝙蝠而不是由昆虫授粉的。

知道了这个新知识我特别高兴,觉得它丰富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我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所知甚少。

超过15名中外艺术家与绘画研究生助理团队,以及来自云南大学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共同参与了该项目。本文介绍了其中一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介绍中我尽可能加入了一点环境哲学、历史和系统思维。

 

参与者:

段建伟、陈楠、罕璇、Mica米卡(德国)、车白、博瓦·公高、武宏、高翔、张鑫、朱景华、周睿、刀军、黄燕、岩纹、王伟、Niamh Cunningham瑞莲(爱尔兰)、赵伟家、赵紫婕、王岑君、尚恒、陈甜甜、王楚、朱祥琦、郭子媛、铁发荣、黄顺富

18:8 男:女 (26)

纪录片拍摄团队: 王跃、黎思涵、罗文鑫

Duan Jianwei 段建伟

段建伟作品

段建伟的创作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艺术风格为主。我们在晚餐时聊得非常坦诚,谈到了开始工作时的不确定性和不适感。很容易理解为何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后来我想起来我们之前参观过的傣族村寨“开门节”有深橙色的墙,不知是否引起了他的注意。我想问问他,希望有一天能参观他在北京的工作室!

参观傣族村寨庆祝“开门节”时拍摄的照片

和研究生赵紫婕、勐仑人小玉一起

 Chen Nan, 陈楠

陈楠作品

第一周,陈楠探索了与有机植物与昆虫间的共生关系。因此在第二周,我惊讶地看到他转向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原始图形。上面的“鸟人”画是我最喜欢的!

Hanxuan 罕璇

罕璇作品

西双版纳艺术家罕璇是我在项目中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她有一种天赋,能够轻松而优雅地与人分享她的好意。她胳膊上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傣族纹身,顺着肩膀一直延伸到脖子。罕璇也有着令人赞叹的歌声(见本文开头的视频)。她的绘画探索了她的本土文化和小时候听过的故事。

Mica 米卡

米卡作品

德国数字艺术家米卡在宾馆餐厅楼上展示他的作品《生命之树》。《生命之树》是一幅特别的布上数字作品,所有的艺术家都被邀请来绘画和添上几笔。他的新作是精心剪裁的异国风情植物融入一条凶猛的龙之中。伊懋可(Mark Elvin,《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一书作者)将赏花视为对人类与未经改造的自然互动的失落世界的本能记忆。当我遇到计算机难题时,米卡帮了很大的忙,他给我上了堂数码数据存储速成课。

 Che Bai, 车白

车白作品

本地艺术家车白是基诺族。当我们在路上旅行时,有人指着基诺山告诉我“那里是车白族人生活的地方”。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特有的少数民族。车白被称为基诺族的毕加索。在两周的时间里,他以夸张的艺术风格描绘了几个不同民族的人运动中的姿态。

Bowa Gonggao, 博瓦·公高

博瓦·公高作品

罗梭江在距离我们住的八角楼宾馆几百米的地方流过,博瓦·公高的热带森林公园全景表现了在河流经过的红色土地上,四位当地人正在守卫河岸。博瓦的第二件作品是以傣族屋顶建筑为背景的野生动物舞蹈。他无论到哪儿都会给那个地方带来欢乐,他也是一位我希望有机会再见面的新朋友。

我目前正在读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其中提到临近的广西省一位工部官员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五杂俎》(发表于1608年),“云南人饲养大象就像中原内地人饲养牛马一样,他们骑着大象出行,用大象运输粮食(原文:滇人蓄象,如中夏畜牛、马然,骑以出入,装载粮物)……”

然而,到了帝制晚期,大象在中国仅存于西南部地区(云南等地)和都城的宫廷仪式中。

Wu Hong, 武宏

武宏

武宏在他的作品中采用来自大地的天然颜料。他以制药一般的精度对产自当地的粘土进行筛选过滤。他画了菩提叶形态的沉思图形,他还打算用这些颜料制作地面装置。

高翔作品1

高翔作品2

高翔以其大幅的、对比鲜明的厚涂手法而闻名。在之前的一次驻地艺术项目中,我很乐于见到他在用刷子刺向画布之前的思考和踱步。这次我们分别在墙的两面,看不到他的创作过程了。他的作品表现了野生动物的极富生命力的生死循环,比如被豹子叼住的鹿,是大幅画布上新改动的一部分。《生物保护》期刊(Rostro-Garcia等,2016)中的一篇论文列出印度支那豹仅有7个生存种群,已在新加坡灭绝,可能在老挝和越南灭绝,在柬埔寨和中国几乎灭绝,在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有少量分布(该项研究发表于5年前。)

八角楼,  

Zhang Xin, 张鑫

昆明艺术家张鑫的工作间在八角楼宾馆屋顶下。他用丙烯和油彩一层颜色置于另一层之上。这样的物理分层让我联想到时间的分层,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张鑫的作品有助于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地球及其材料的历史。

 

 

机械宇宙观:

生态哲学家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在其著作《自然之死》(1980年版)中探讨了现代科学的机械宇宙观,她强调这一观点因对自然的开发而受到批判。对我来说,接受这种观点有些困难,我在成年早期的接受了科学方面的学术训练,我尊重科学,现在发现我十分认同科学,这就是为什么我有点“不耐烦”。我对生态哲学了解得越多,越发现在知识、意义和行为的复杂系统中,矛盾是固有的。

Zhu Jinghua, 朱景华

朱景华将各种机械装置和工具交织在黑心树(又名铁刀木)的木材中。那天晚饭后,当他的木材运到时,我们都聚在他的工作室/棚子里,惊叹于木材黑色的芯,感受并闻了下汁液的气味。朱景华说这种树很结实,可以很快再次发芽长大。当地居民把它们种在房前作为家里的燃料来源,以避免砍伐森林。

我希望不久能去他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室拜访,或许他能为我的“树之记忆宫殿”写一个故事。

Zhou Rui 周瑞

周睿作品

本地艺术家周睿通过绘画民族节庆舞蹈、傣族建筑和宁静之地等探索其根植于故土的感受。周睿也是很出色的组织者,他和高翔共同组成一个策展团队。在两周的时间里,他不是在画架前,就是在各处排除故障和救火,确保项目有一个安全通道。

Dao Jun , 刀军

刀军作品

本地艺术家刀军总是起得很早,十分欢快,我们在棚子里的工作区域正好面对面。他很热心地给了我用来在下午和晚上燃烧的驱虫环。他的作品关注傣族文化。编织对我来说一直是个令人着迷的主题,我喜欢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Huang Yan, 黄燕

西双版纳艺术家黄燕是这里唯一一位用纸、墨和毛笔来探究大自然图案的艺术家。

Wang Wei 王伟

云南艺术家王伟对热带地区动植物进行了小规模而有效的研究。

 

Niamh Cunningham 倪福。瑞莲

倪福。瑞莲作品

最后一次进入森林漫步是此次西双版纳之行的亮点。我静静地走着,后来下雨了,我停下脚步,倾听许多树叶发出犹如击打在鼓面上一般的声响,试着分辨这些声音分别来自哪棵奇异的树木。这些绘画是关于树冠和巨大的树墩的研究,在本文开头的视频中有介绍,它们是森林里的巨人,虽然树根并没有深入地下很深,但高高的树是由这些宽大的伸展结构所稳固支撑的。从远处看起来完全笔直的树,站在树下看,却常常是螺旋状的。

一封感谢信:

衷心感谢所有的艺术家,我们一同度过了美好时光,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同时也非常感谢研究生助理和来自当地的艺术家,他们给予我很多帮助。特别谢谢王岑君和岩纹。也非常感谢八角楼宾馆经理玉金。

十分感谢周睿和高翔的出色的策展团队。衷心感谢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以及所有大力支持与促成本次在地艺术项目成功举办的单位。

 

 

 

媒体链接一

 

媒体链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