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至上”展目前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到2017年9月28日结束。
纸,长期以来都是承载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汉语里有“命比纸薄”这样的说法,“纸”和生活的起伏联系在一起,被用作对于生命历程的感叹。
“与其他材质相比,纸上作品更加直接、简约。纸渗透着民族认同感。”策展人长风如是说,“纸上艺术具有随机性,非功能性,以及未完成性,打开了广阔的对话空间。”
本次展览由开印吧·云印刷的谢宝忠先生主持及承办。展览探索了纸在多种维度的艺术形式,以及纸的一些让人意象不到的特质。我摘录了一些艺术家关于作品的话,作为对部分展览的概述。
李红军
艺术家说:
我将剪纸的复数形式与立体造型结合起来,构建出一种单帧切片的语言表述方法。通常的造型是从外到内的过程,比如绘画的轮廓线,雕塑的边缘。而单帧切片的语言方式是一种从内到外的塑造方式,从而开拓出艺术语言的新面貌……积极与消极……有与无、内与外、位置与机会、阻塞与穿越、束缚与自由。然后表达出语言的精神性,这是当代艺术的内在力量,重塑原有概念,引起对造型进一步的思考。
吴修玲
艺术家说:
我借助纸笔造出一方看似荒诞的平行世界,在这个平行世界中,六道并存,善恶交错,没有不止的生死,没有不息的轮回,一如薛定谔那只生死叠加的小猫,生命本身就在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此处的虚妄,即是彼处的真实。在那头,风沙卑微,花神迷恋,都是我所经历的生命印迹。
刘宝林
艺术家说:
这是10年前的早期作品。线条风景画是用木匠墨斗画的。开始会纠结和浮躁,但是渐渐理性和沉静下来。我觉得这种有条不紊的冷静是我的潜意识。
飞扬(Fion Gunn)
艺术家说:
2003年第一次来中国,三峡之行让我迷上了这片土地。小时候我常常去家里开的古董店,拿着石头(也可能是象牙)雕刻的有中国风景的船装饰品爱不释手。人在三峡中前行,我却好像置身于童年所见的中国风景。直到6年后,我才完成了这件作品,因为我必须在情感之旅“航行”之后才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表达。
李家瑞
艺术家说:
衣架生来是赤裸的,除了穿上衣服外别无选择,不管是丑陋的还是漂亮的。同样,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处理强加给我们的事情。在内心深处,我们仍然是裸体的,我们是谁。
李枪
艺术家说:
剥开书页,图像和文字不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我的知识和经验到此为止,文明是一层皮,是我能够触摸到的这个世界的依据。真相需要寻找和建设,用图像破坏图像,用记忆建设意义,把一本书变成一个字母,把荒原变成一棵树,图像与碎片面面相觑。记忆的暗礁无数次的把海水推向岸边,我把世界撕成碎片。
王笑今
艺术家说:
以《人民日报》做为媒介创作的油画作品,报纸有当下的,有中国文革时期的。文革时期的报纸画现代的人,现在的报纸画过去的人。
孙侃
艺术家说:
我喜欢自我的陌生感——陌生到极致会出现崭新的又一个自我。
张庭群
艺术家说:
今天我们来看一个人的绘画,不能紧盯一个画面,一个风格去将其格物归类,我们只能尝试着用自己似是而非的模拟体系去测量某一个精神活动周期内的呈现形态。以此来确定我们和他之间的距离和自身的坐 标。而后将这种认知经验植入我们自身,这种经验绝不仅仅是美学层面的,更绝非知识,而是类似于生命的“精神补丁”,它使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的平衡与相对的饱满。
王南怡
艺术家说:
火的控制性跟水如出一辙:可以利用其特性但又无法全部掌控它。在中国古人认为的自然界五行中,火和水是共存的,彼此敌对又彼此共融。所以使用火和使用水,就构成了如出一辙奇妙的“共体”。
贾有光
艺术家说:
作品是每天面对别人,所谓的艺术永远是面对自己
李洪波
艺术家说:
我的作品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纸葫芦的启发。纸张的连续性在这里成了语言表达的重要元素,它的拉伸、聚散、起伏为我们呈现了潜在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是荒谬的画面。雕像的外表看起来像树皮或者水洗过的卵石,而实际上似乎十分光滑的表面却可能是十万张纸叠加起来的结果。
瑞莲(Niamh Cunningham)
艺术家说: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艺术家驻地写生项目来到凤凰古城,《凤凰行》就是根据这次经历而作。那些抽象的人像是与我同行的艺术家们,他们正在踩着石桥过河。虽然这幅画无法归类于传统中国画任何类别,但我使用了中国画材料,画的是我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并且采用了我在张家界驻地项目中习得的技法。
郑元无
艺术家说:
我的作品是根据内心的思想去设计一个世界,(Onism) 艺术家在这个世界里自言自语,同时借鉴了西方涂鸦艺术中的原始绘画。
下一篇会讲述在鄂尔多斯和众多艺术家的游历,照片包括鄂尔多斯沙漠,鄂尔多斯大草原,谢宝忠先生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喷泉秀等等。